記者及文章:莫梓俊


《序言》


他先後做過教師、校長、教統局首席教育主任、校監,卻始終如一關心學生。

自信、據理力爭、默默耕耘,令他廣受同業信賴,致力為同袍爭取權益。

他目光遠大,成為推動香港資訊科技教學第一人。

鳳溪公立學校行政總裁馬紹良,多年來在業界備受尊重,這位電子教學的第一推手,
在這個科技急速發展的世代,依然苦心警醒著社會—

「電子科技只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標在於人心。」


《內文》


在網上搜尋馬紹良的資料,你會找到「曾任教統局首席教育主任、首席助理秘書長、公務員工會領袖、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成員、殖民地時機曾帶領教師作第一次上街遊行、協助推動高級公務員本地化、90年代負責推動全港的資訊科技教育.....等等。」在這個在教育界中享負盛名,近乎「神級」的名字背後,則是一個思維清晰,說話清楚有力,行事據理力爭的理性型港式精英。由昔日作為一位教師,到成為一位政府官員,再至現在擔任鳳溪公立學校的行政總裁,這位精英始終未離開過教育界,對學生的關心亦始終未變。

戲劇性的序幕

在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那一班精英,他們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帶著一點的戲劇性與傳奇感。馬校監的故事亦是由一個戲劇性的通知開始,當時他失落官立中學的名額,只能準備到質素參差的私立中學就讀,但卻在開學初收到政府新成立的中文中學的補發通知,和167位同學以及6位老師成為位於何文田的巴富街官立中學的第一屆師生。

雖說是新學校,但其實只是由一所戰時的軍醫院改建而成,四周環境和荒野無疑:「第一天上學,就發現四周的野草比人更高。」馬校監分享到「試過有一次在下雨天上中史課,校長突然走進課室,原來學校的水渠塞了,結果所有同學就上了一課真人版的『大禹治水』。」雖然學校環境惡劣,但馬校監坦言校園生活對他的成長影響甚大:「當時學校『無校規、無校服、無校訓』,同學們都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大家又會自組足球隊玩樂,造就了我的勇氣以及喜歡組織活動的性格。雖然環境惡劣,但校長和老師都盡心盡力地教導我們,他們的苦心令我對教育行業有很深的感受,更覺得教育對孩子的重要。」

時間快轉到七十年代,剛剛由中文大學畢業的馬校監申請到政府職位並被調派到一間官立中學擔任物理科主任,但卻受到學校的外籍校長的質疑:「當時很多人都看輕中大的畢業生,他原本打算找另外一位新老師兼任科主任的位置。」不過在隔天跟馬校監見面後,這位校長就收回了這個念頭:「他大概也沒有料到我可以用英文清楚地跟他交流。」時至今日,馬校監依然會將他的經驗跟學生分享:「我經常提醒同學們,要學好英文最重要是不要害怕用英語溝通,事實上許多外國人對於別人不擅長英語都是十分寬容的。只有打破這個心理關口,才能夠學好英語。」




教室就是舞台

多年的教學生涯,馬校監一直樂在其中:「我一直都視教學是一場表演,而教室就是舞台。當你看到學生豁然明白的一刻,你會感到極大的滿足感。」他坦言,當一個教師並不能夠致富,但卻可以追求心中富有:「八十年代時,有不少從事商業的舊同學都向我招手,但我始終都是喜歡在前線教書的感覺。」

從現在的角度回頭看,我們不得不佩服馬校監的超前目光。在還未提倡專題研習的時代,他已經和同學們透過親手製作各類型電子品學習物理知識。而在還未鼓勵OLE的時代,他就已經帶領同學們為村校製作並裝設擴音系統:「每次就像做project般『今次我地要造一部擴音機、兩個音箱,帶備一條喇叭線!.....」」然後一班同學就一起合作製作,還要親自帶到現場替他們裝配,全部都是靠一班同學不斷爬上爬下合作而成的。如果按照今日的規訂應該就不會容許他們這麼危險了。」馬校監一邊笑著跟我們分享,眼裡閃著光芒。

父親的啟蒙

課堂以外,馬校監亦積極參與於不同的組織活動之中,最著名的一例是在1970年的文憑教師薪酬事件中擔任代表與政府談判。為同袍請命的背後,原來是過去父親的榜樣支持著他:「我的父親在我小時候是街坊會委員,經常接濟其他的街坊,調解人和人之間的紛爭,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的環境不是十分理想,他都會盡他的能力去幫人。我覺得自己深受他的影響,只要我尚有餘力,我都會繼續幫人。」

事實上,父親的行為亦令馬校監明白到行事要低調的道理:「父親在街坊之間的聲望很高,但卻從沒有打算當街坊會的主席,一直只當一個委員,他那種不求名,做實事的態度影響我往後的想法。在我的工作中,除非有需要,否則我都會盡量保持低調,默默地工作。」

有趣的是,你越想低調,命運卻越把你往前推。1970年的文憑教師薪酬事件,馬校監參與發動了第一次的教師遊行,跟政府談判,推動高級公務員本地化時又不時要上電視跟外籍公務員辯論,又連續十多年參與公務員加薪的談判。馬校監表示他只是盡自己的能力去幫身邊的人:「例如文憑教師薪酬事件,當時我的談判著力點是中學教師,但另一位代表是小學老師,眼見當局對他們不合理的安排,所以我就協助他們爭取權益。」無私助人與不求名聲,反而令馬校監的聲望日增,也許還因為他「講道理」的性格:「我是一個據理力爭的人,如果我有道理,我會爭取到底,相反如果你做錯事要我包庇你,對不起我做不到。」




資訊科技教育先驅者

馬校監對香港教育界最大的貢獻,莫過於90年代為香港引入將科技融入教學當中。原來他與科技的緣份早在小時候已經種下:「我的父親是船廠工頭,經常都會帶著大堆的零件和工具回家,初中時我就開始用這些工具去研究和探索,自此就對此產生興趣。」

濃濃的興趣,驅使他在大學時副修物理,自學基本電腦知識,大學畢業後即加入了美國的電子工程師會。馬校監一邊分享自己的「科技生命」,中途還可以將初期各代電腦的型號名稱、廠商、性能、設備娓娓道來:「我可以說是和電腦科技一起長大的!」

90年代時馬校監預見引入電腦科技對教育界的行政以及教學帶來了大量的革新。轉眼二十年,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話線上網已換成了光纖,現在的學生隨時可以倒過來向老師教授新的電腦知識,這位第一推手對現在的情況有何看法?


科技第二•學生第一
`

「科技不是最重要,學生才是最重要。」馬校監這樣說。這是否代表這位科技推手要打倒昨天的我呢?「將科技引入教學,在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提升理解、評核學生方面都有極大的幫助。」馬校監向我們解釋「但科技發展得太快,學生就得容易錯誤使用,尤其許多學校對於網上禮儀和道德都絕少教導,這樣的情況對學生是極危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才能讓學生得以利用這波海浪乘風啟航?

「我覺得辦教育有點像消防員,那裡出意外我們就要往那裡走。」馬校監跟我們分享他的教育觀「在這個電子教育的年代,除了學校要提供高科技的環境以及教材,老師要裝備新的教育法外,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向學生灌輸正確的資訊素養,教導同學們使用網絡的正確態度。」

「曾經有一班同學被揭發用Whatsapp抄功課。」馬校監舉例。「我見他們時第一步是讚賞他們懂得運用電子科技去進行溝通,但之後就提醒他們這樣做的問題,抄功課會令到同學們失去了學習機會,而運用科技則令到這個禍害流傳更廣。」將手段和動機分開處理,可以嗎?「你需要認同他們有效運用了科技,但要指正他們做事的態度,這就是培養資訊素養。」





與鳳溪的緣份

馬校監於政府退休後隨即應鳳溪公立學校之邀請成為行政總裁,是什麼原因令他選擇鳳溪?「其實當時有多間學校都向我發出了邀請。」當時多間學校都向馬校監招手,而且當中不乏名校,但令他下決定的則是一次探訪:「一次我到鳳溪視察,學校校園優美但當時的教學設備相對簡陋。」馬校監邀請我們留意辦公室外的風景,那是一片應該只出現在樓盤廣告的綠茵草地。「當時我留意到,這裡的風景優美,但是同學們一放學都立刻離開,不願在校停留半步。那時候我就決定,要留下來幫助這些學生。」

馬校監的「修理」教育

一般人都不會捨易取難,為何獨獨馬校監願意遇難而上?「我認為教育的真義是要將殘破的事物修理好。許多名校有一級的資源和人材,他們做好並不難,我應該要去幫一些需要幫助的學校。」

由他敢於加入鳳溪,以至過去的種種經歷,可以感覺到馬校監對自己的能力具有相當的自信:「我認為人要對自己的能力具有自信,但絕不可以自大。」

現今網上學習盛行,科技的發展甚至讓人足不出戶亦可以進行學習,這位行政總裁又能否保持對自己學校的自信?「我認為網上學習的流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我們不能膽心,它的出現是必然的事實。對學校而言,更重要的不是害怕,而是要想如何應對,要去想應加入怎樣的元素令學校課堂比網上學習更吸引。」







有關連結:

※ 鳳溪創新小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